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杭州城市调研报告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杭州城市调研报告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杭州的面积是多少?
  2. 苏东坡在杭州多长时间?
  3. 大家怎样看待杭州来女士离奇失踪一事?

杭州的面积是多少?

面积16850平方公里

杭州下辖10个区、2个县,代管1个县级市,总面积168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946.8万人,城镇化率76.8%。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,曾是吴越国和南宋都城

杭州城市调研报告,杭州城市调研分析利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16850平方公里。

      杭州,简称“杭”,古称临安钱塘浙江省辖地级市、省会、副省级市、特大城市,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,***院批复确定的浙江经济文化、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。

全市土地面积16850平方千米(根据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),其中市区面积8289平方千米。

杭州城市调研报告,杭州城市调研分析利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、浙江省北部、钱塘江下游、京杭大运河南端,是环杭州湾湾区核心城市、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、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。

苏东坡在杭州多长时间

从元祐四年(公元1089年)到六年(1091)年,当苏轼带着他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才华来到杭州,这个江南繁华之地

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。

杭州城市调研报告,杭州城市调研分析利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1、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,那一年苏东坡36岁,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,被贬谪黄州,后又被贬到杭州,任职通判,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,任职3年。

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,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,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。公元1070年,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,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。

2、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,那年,杭州先遭涝灾,又遇干旱;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,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,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,面临湮废的边缘。

杭州的农业、手工业、交通运输业、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。西湖一旦湮废,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,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。当时,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,西湖一废,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,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。

另外,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,它们纵贯南北,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,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。在湖水充沛的时期,它们以西湖为水源,不仅河道通畅无淤,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。

大家怎样看待杭州来女士离奇失踪一事?

一个大活人凭空消失14天,是生是死都不得而知,警方经过多次排查竟然毫无所获,也使得来女士失踪***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,网友们也是绞尽脑汁各种想象,但是警方破案还是讲究事实证据,相信真相一定会到来,也必将还来女士及其家人一个公道。

但从来女士失踪整个过程来说,有很多蹊跷之处,我是这样认为的:

蹊跷一:来女士失踪时电梯监控和小区公共监控都没有扑捉到她的身影,这似乎说明她从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她所居住的那幢楼,但是警方对整幢楼都进行了仔细的排查,甚至连楼顶水池都不曾放过,但是居然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,来女士消失的无影无踪她是怎么做到的,或者说犯罪分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?

蹊跷二:如果来女士已经离开了其居住的那幢楼,那她的离开必然是规避了电梯和小区的监控,显然这并不是来女士的正常行为,因为她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,或许这背后有人通过某种手段带着来女士离开,那这个人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逃离大家的视线呢?

蹊跷三:据来女士丈夫许先生描述,在7月4日凌晨12点半时他夜里上厕所还看到来女士躺在床上睡觉,而当日凌晨5点多的时候已经来女士已经不见了,当许先生发现来女士的钱包、钥匙、手机都没有带,并且只穿着一个吊袋睡衣不见的时候,居然消失24小时之内都没有选择报警,还是来女士所在单位联系家属,才知道来女士的失踪,这显然不合乎常理。

蹊跷四:来女士为人温和,平时也少言寡语并不曾与人发生矛盾,基本上可以排除被人报复的可能性,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殷实,据许先生透露家中存款还有百万之多,况且被安置的还有两套房产,她没有自寻短见的动机,所以至今她的失踪相当离奇,让人感觉匪夷所思。

结束语:

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虽然来女士的失踪有很多蹊跷之处,但是随着警方的不断深入调查,相信过不了多久一定会有线索浮出水面,而真相一定也会随之而来,到时大家心中的疑惑自然就解开了,最后还是希望来女士能够平安归来,如果真的遭遇不幸,那么犯罪分子也一定难逃法网,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杭州城市调研报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杭州城市调研报告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